航空相機是一種航空遙感成像的精密光學儀器,可以從云端之上俯瞰大地纖毫,這項看似是逐夢空天的浪漫事業,背后卻是無數科研工作者腳踏實地、孜孜以求的曲折科研之路,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研究員張洪文便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任何一種航空遙感成像設備,在研制過程中都需要歷盡艱難。就像手機在低溫下拍照容易死機一樣,飛機搭載航空相機在半個小時內可升入15000——18000米的高空,溫度可從零上50度驟然將至零下55度。同時,因為氣壓、大氣環境等各種數據變化無常,航空相機會出現離焦、鏡頭不均勻等各種技術問題。要在這樣的動態環境下讓200公斤的航空相機保持5度以內的溫度平衡,并拍攝出高分辨率的照片,技術難度之高可以想見。作為國內航空遙感成像領域的領軍人物,張洪文帶領技術團隊刻苦攻關,研發出了空基環境仿真及多波段設備動態性能檢測實驗室,借此大大降低了研發成本,并最終攻克技術難題。
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研究員 航測二部主任 張洪文:這個設備的主要作用就是在地面用來模擬飛機在高空低溫低氣壓時,對地面成像的一個環境。如果沒有這個設備,我們就變成每次真正得裝在飛機上在空中拍照,這個時間成本,經濟成本會非常的大。
25年的科研之路,解決了多少像這樣的技術難題,張洪文已經記不清。但是有一項畫幅式相機的大面陣快門技術,讓張洪文難忘至今。當時,這項技術只有日本有,但技術封鎖。面對項目周期臨近,張洪文憋了一口氣,帶領團隊加班加點,另辟蹊徑,只用一年時間,不僅打破了日本五十年的技術封鎖,還實現了技術超越。
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研究員 航測二部主任 張洪文:偶然之間我就查到咱們有液晶光閘,關了它就不透光,打開就透光。這樣我通過這個,把它改造成一個快門。對外一拍照,成功了!就跟電子快門一樣,壽命可以達到幾百萬次(超過日本)。同事都哭了,因為太難了。
張洪文的工作80%都與國防科工有關,做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是他們這條戰線上科研工作者的人生座右銘。支撐他們無怨無悔、夜以繼日刻苦攻關的信念就是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一次次研發成功后那些無法言說的快樂。目前國內高端的航空偵察相機有90%由張洪文所在部門研制,2018年,張洪文團隊的航空成像技術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長春光機所航測二部光機結構研究室主任 遠國勤:他是我們的榜樣,也是我們的領路人。對我們來說他是“謀事而不謀利”,就一直想著這個事情怎么樣往前去發展。真正把項目做成功了,會帶來后續的一些祖國的生產力的發展,戰斗力的提升,自己內心會有一種驕傲感,這方面我們在逐漸地成長。
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研究員 航測二部主任 張洪文:因為我們(研發的)這種產品國外是禁運的,是不賣給咱們的,只有咱們自己去攻關努力。長期在封鎖中、壟斷中,通過這二十幾年的發展,我們攻克了許多關鍵技術,也研發了一系列的高端的成像產品,相當于填補了國內的空白。
近五年,張洪文帶頭成功研發了國內第一臺大面陣CCD航空相機、可見/紅外雙波段航空相機、三線陣立體測繪相機等一系列國內首款高端光電載荷,技術水平國內領先、國際先進。通過多年對航空光電載荷成像技術理論、方法和體系的創新研究,創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技術方法,解決了若干關鍵技術瓶頸問題,形成了自主的核心技術體系。為我國的國防經濟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具有重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型載荷已經完成定型并批量生產,已經創造經濟效益3.8億元,預期創造經濟效益10億元。
原文鏈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gIew1Nl45MIVA_Ifi6RKJg
記者:姜立娟 王全勇
來源:長春新聞